第378章 大明最缺什么-《晚明之我主沉浮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从施凤来因为反对大明军事改革,被锦衣卫盯上,直至以贪墨为由,抄家问斩之后,大臣们深知朱由检的手段,一旦朱由检认定的事,他们再也不会死磕。

    现在三院主官与朱由检的关系十分顺畅,说到底,三院只是朱由检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执行者,在大事上,他们没多少发言权。

    朱由检也曾反思过,自己是不是过于独裁了,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种想法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明,外交并不顺畅,正面临着多方军事侵略和军事压力,但大臣们没有后世的眼光,只会盯着自己手中的那点权力,一味和对手讲仁义,这就束缚了大明朝廷的手脚,一旦丧失时机,当别人强大起来的时候,人家不会和大明讲仁义。

    人家讲的是实力,十数年的建奴、百十年来的蒙古,他们都是用铁蹄说话,就是小小的东吁王朝,也是用刀兵与大明说话。

    朱由检简述了普蒂求援的事,让三院的主官们商讨一下,该不该发兵征讨东吁王朝。

    “陛下,东吁王朝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,是太祖亲定的六大宣慰使司,如果不能收回这些国土,对后世子孙来说,就是不肖。”大明以孝立国,不肖就是不孝,李春烨这一顶帽子压下来,顿时为出兵东吁定了性。

    朱由检点点头,关于收回缅甸东吁王朝的事,他早就与李春烨探讨过,李春烨的绝对支持,是他意料之中的事。

    “陛下,南海舰队正在南洋作战,一旦征讨东吁,我大明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,将会对大明非常不利。”内阁副总理周士朴虽然知道朱由检的决心,也不能不提醒几句。

    “陛下,南方气候湿热,我大明的精锐都在北方,恐怕很难适应东吁的气候,”内阁总理黄立极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,“当年蒙古铁骑征地无数,却在南方栽了跟头,就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又是点点头,还是不说话。

    “陛下,东吁距离我大明,太过遥远,即使大明征服东吁,能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吗?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,数十年以后,东吁重新独立,那今天的征讨,究竟有什么意义?”司法院长乔允升反对的意思非常明显,“大唐曾经远征西域,但今天的西域,早已没有了大唐的任何痕迹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最为头疼的是,每次朝议,大臣们都是分成三派:支持派、轻微反对派(中立派)、反对派,如果来个投票表决,今天的会议,恐怕难以取得朱由检想要的结果,大臣们还没有世界眼光,有必要让他们进科学院学习一段时间,奥,不,科学院没什么用,应该组建社会科学院,让他们学会睁眼看世界。

    好在今天反对的声音,似乎不太强烈,就是乔允升,也只是表面自己的立场,没打算死磕下去。

    “诸位爱卿刚才所说的话,朕都听到了,朕知道,你们都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着想,不愧是大明的重臣,爱卿们还有什么意见?”

    这些理由不够充分吗?如果陛下不准备采纳大臣们的意见,理由再充分也是白搭,这些所谓的重臣们,一个个低下头,在心里腹诽着朱由检,他们要听听朱由检出兵的理由。

    朱由检见大臣们都是沉默,知道他们的反对并不强烈,这次有可能不用在朝堂采取无赖的措施了,“支持的理由暂时不用说了,反对的意见主要有两点:一是如何征服东吁,而大明的损失不能太大;二是征讨东吁,我大明有何收益问题。朕一一作答,看爱卿们是否满意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